当前位置:自动化设备公司资讯课本里的丝绸之路
课本里的丝绸之路
2023-01-09

【课本里的中国】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有一条不寻常的纽带。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赤野沙漠中,或是在茫茫大海上,一程一程传递着文明的薪火,引出了无数传奇故事,也点亮了东方和西方的世界。这条纽带有一个浪漫的名字——丝绸之路。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从军行(其四)》,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一道玉门关,凭借其丝绸之路重要关隘门户的身份,成为众多文人骚客的着墨之处。今天,人们重新将眼光聚焦到丝绸之路上。丝绸之路何以成为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通道?丝绸之路于人类文明的意义何在?丝绸之路又为什么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通史晓今,丝绸之路的精神内涵早已蕴藏在了数千年的深厚历史之中。甚至,翻开中小学语文课本,便能够寻得答案。

“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栩如生。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丝绸之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西安,作为丝绸之路起点,见证了中国人走出去的历程。

受汉武帝命,张骞西出阳关,历经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终于打通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陆上通道。从此,悠悠驼铃在这条道路上经久不绝、各国商人在这条道路上络绎往来。随着悠悠驼铃传递的还有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各国商队和中国商人将技术与文化带向了中亚、西亚,甚至欧洲。大量敦煌壁画描绘了当时的商旅状况,还原着这段丰富的历史。

玄奘西行取经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另一生动事例。

“玄奘带领人马,越过雪山冰河,冲过暴风雪崩,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通过西域各国,来到天竺。玄奘在天竺游历各地,朝拜圣迹,向高僧学经。玄奘的游历,不但在佛学上取得很大成功,而且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公元645年,他带了六百多部佛经,回到阔别十多年的长安。”(《唐玄奘西行取经》,语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回到长安后,玄奘和弟子们一起编写了一部《大唐西域记》。书中详细记载了西域各国、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地理情况和风俗习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反映了西域的风土人情,极大地增进了中国对其他文明的了解,为开展对外交流提供了重要参照资料。

有交流,便会有融合。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凉州词》,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从西域传来的葡萄酒,从东方诞生的夜光杯,在丝绸之路上相遇了,从此便有了“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著名诗句,也道尽了丝路上频繁的商贸往来和东西方文明的交相呼应。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琵琶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虽然属于我国传统民乐,但它的发源地却不在中国,而是从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浔阳江头,一把圆润优雅的琵琶,一曲《霓裳》、一曲《六幺》,唱出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丝绸之路故事。

浔阳江头夜琵琶,长安城下尽笙歌。千里之外的长安城中,是李白笔下“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的繁华市集。东西二市琳琅满目,西方的琥珀、玛瑙、毛织品,南方的柑橘,各国奇珍异宝在长安城的市集里陈列。为了方便海上丝绸之路货物的运输,长安城甚至专门修筑了转运潭。繁华的长安城,尽显开放的大国气度。

唐宋之后,随着指南针的出现和运用,在传统的陆上丝路之外,海上丝绸之路也日渐兴盛。

“1405年7月11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受明朝皇帝派遣,35岁的三保太监郑和即将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共两万七千八百多人。”(《郑和远航》,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28年间,郑和的七次远洋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郑和船队的装备更是代表着当时世界的顶级水平。海上丝绸之路极大促进了我国和许多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郑和在远洋所到之处展现的睦邻友好态度更是赢得了当地人民的赞许,直到现在,许多相关国家还传颂着这个故事。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莫高窟》,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敦煌坐立在河西走廊西端,是东线丝绸之路的咽喉。2000多年的丝路商贸行旅,让四大文明的印记融汇在了敦煌莫高窟。“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莫高窟被誉为“人类艺术殿堂”。历经兴起、废弃、重生的跌宕命运,1600年的敦煌莫高窟成为中华民族开放、进取、诚敬、和平的重要见证。

历史,总是以独特的密码记录下东西方在古丝绸之路相遇相知、共同发展的动人历程。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和其他民族的交流互通中,逐渐形成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丝绸之路精神,这种精神早已印刻在中华民族的骨子里、内化在中国人的基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