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自动化设备公司社会西方制裁令卫星配件不足 俄“格洛纳斯”系统遭遇困境
西方制裁令卫星配件不足 俄“格洛纳斯”系统遭遇困境
2022-05-31

参考消息网7月2日报道 外媒称,俄罗斯方面承认,由于制裁造成外国配件不足,用于全球导航系统的“格洛纳斯-K”卫星的量产遇到了麻烦,而俄罗斯尚未建成自己的配件平台。俄罗斯联邦审计院在关于2019年联邦预算修正案草案中指出了这一点。

据俄罗斯《专家》周刊网站7月1日报道,该草案旨在削减《2012年至2020年“格洛纳斯”系统的维护、开发和使用》联邦专项计划今年用于卫星量产的预算支出,将其减少129亿卢布(1美元约合63卢布)。原本,这笔款项中的67亿卢布将拨给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60亿卢布给俄国防部。如今,资金将被重新分配:部分用于构建进口配件库,部分用于替代进口配件的国内研发工作。当前的评估数据显示,进口配件在卫星中占比超过40%——该指标低于前几代卫星,但仍然非常高。

报道指出,问题在于,“格洛纳斯”卫星同时可供民用和军用,因此外国配件作为军民两用商品被纳入西方制裁范围内。欧盟于2014年禁止向俄罗斯出口这类配件;2018年,美国实施禁止向俄罗斯出售电子元件的禁令。“格洛纳斯”卫星外国配件占比高的问题由来已久,但在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制裁的5年来,俄罗斯一直未能研发出相应的国产配件。与此同时,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不久前声称,到本世纪20年代,卫星打算改用国产配件。到2022年,“格洛纳斯”卫星的外国配件占比应不超过10%;到2025年彻底摆脱进口。

图为“格洛纳斯”卫星示意图“格洛纳斯”在轨卫星群包括27颗卫星(25颗“格洛纳斯-M”和2颗“格洛纳斯-K”),其中24颗用于预定目的,2颗备用,1颗处于飞行测试阶段。同时,“格洛纳斯-M”系统有16颗卫星已经超出服役期。第1颗“格洛纳斯-K”卫星于2011年发射,第2颗在2014年发射;第3颗由于配件不足,迄今尚未发射。

俄航天政策研究所学术负责人伊万·莫伊谢耶夫指出,改进型的“格洛纳斯”卫星拥有强大的电子系统,但试图以俄国产配件替换外国配件的努力失败了。目前,俄罗斯面临的是出路是,要么继续朝这个方向发展并研发出自己的技术,要么回头使用无需该电子系统也能运作的旧设备,但这意味着在轨卫星群质量的下降。

俄媒评论称,“格洛纳斯”系统的情况再次激化了俄罗斯国内电子行业的老问题,单靠资金注入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俄罗斯需要全新的方法,包括与电子业领先的亚洲国家开展国际合作,它们的市场对俄罗斯敞开着。

【延伸阅读】中国导弹列车或让外军数百颗卫星抓瞎

美国《华盛顿自由灯塔》网站12月21日报道,美情报部门透露,他们最近监测到中国从货运列车上进行了东风-41导弹弹射试验。该报道认为,这次实验表明中国将可能模仿俄罗斯建造“末日列车”,即可携带多枚导弹,伪装成普通铁路客货列车,利用遍布全国的铁路网来部署洲际导弹。图为外媒的所谓“试验图片”,实际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长征6号发射台。

RT-23,北约代号SS-24“手术刀”(Scalpel),是苏联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研发,并于1987年正式定型投入服役,是世界上第一种以铁路机动方式部署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也是世界上第一种以铁道列车作为导弹系统的陆基弹道导弹系统,因此又被称为“末日列车”或“死亡列车”。

1枚SS-24导弹可装载10枚分导式多弹头,单枚导弹投掷重量约4吨,其中大约有2吨左右是弹头重量,可推测单枚分导核弹头重量为200千克;每枚弹头的当量是40万吨TNT,打击精度CEP(圆概率误差)可达220米。这些SS-24搭载的分导弹头是苏联当时精度最高的实战部署弹头,且威力大,能对美国的导弹发射井形成较高威胁。

每列末日导弹列车配备了3枚SS-24洲际导弹,共计30枚核弹头。每枚导弹长21米,直径2.35米,射程1万公里,采用惯性制导+星光导航的复合制导方式。

美国情报机关曾做过研究,由于SS-24导弹列车外形上与普通客运列车差别不大。跟踪一辆机动中的导弹列车必须同时动用约300颗侦察卫星,而跟踪多辆导弹列车,动用的卫星数量将成倍增加,要实现对导弹列车的有效追踪是相当困难的。据此可以大胆推断,外军追踪中国导弹列车的难度系数也低不了。

俄罗斯曾于2005年宣布永久拆除SS-24铁路机动导弹系统,作为回报,美国则将MX系列洲际导弹全部退役。看似退出历史舞台的“末日列车”,在近几年又有重返现役的势头。